文/张亚萍(郑州大学教育学院)
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建设任务和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改革任务。本文着眼于高校教师国际化交流的层面,探讨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期望对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作出贡献。
一、建设“双一流”,跻身世界一流高等教育行列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并公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强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逐步实现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并且着重强调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高校建设新任务。
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869年任职的前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经指出:“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于教师。”哈佛大学的第23任校长科南特曾经在美国教育史上发表宏论,“大学者,大师荟萃之地,如果一所大学聘任的终身教授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那么这所大学必定是最优秀的大学。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是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大学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出色。”
从国内外伟大的前人关于高等教育的办学感言中可以领悟到,师资力量在一所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办学中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思想、思维和智慧彰显一所大学的办学思想和建设特色,也凸显一所高校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对拓展高校教师国际视野,提高其教育教学素质,推动我国“双一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教师在国际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对外传播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理念和精神智慧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的产物,它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特色。高校教师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高校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多种渠道向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出国进修学习、出国讲学、与国外知名专家和教授进行合作研究等。同时在国内的高校教师也可以通过向外国留学生传授中国文化,实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高校、政府和社会必须大力推动和支持国际交流与合作,让更多的民族和国家了解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的文化精髓,使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和文化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道路上绽放民族光芒,成为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文化
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是各个国家文化集聚的场所,高校教师在传承、借鉴和文化吸收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其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加以选择性地消化吸收并且恰当地运用、融汇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事业中来。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而且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繁荣昌盛。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柱,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国家国际声望的过程中扮演者科技、文化和经验引进者的重要角色。
(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随着世界经济与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缩短,尤其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之间依赖程度加深,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应当符合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培养高质量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而高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高校教师的国际思维、全球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思想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教师参与国际化合作的积极程度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出国留学或者进行海外交流的动力和积极性。高校教师应当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在社会、高校与政府的大力支持中积极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去,拓宽知识视野,加强教育教学技能,锻炼国际交往能力,为培养符合国家和世界发展潮流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三、我国高校教师参与国际化交流合作的现状
(一)交流力度有待加强
我国高校师资队伍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着显著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外来教师数量少;内部培养的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素质参差不齐;高素质教师呈现老龄化趋势等。近年来,我国政府从政策和法律制度方面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给予了高校更多开展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自主权,比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门论述了“扩大教育开放”的问题,并且指出:“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和发展,促进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开展,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同时适应国家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但是,就目前的高校教师队伍来看,虽然聘请了一些外国专家、客座教授等来我国高等院校进行讲座、授课和开展科学研究,但外籍教师的数量依然有限,尤其是外籍任终身教职的教师数量更少。并且我国国内培养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校教师多缺乏使用双语教学的能力,从事科研的教师参与国际科研课题的数量少,教师出席国际会议的频率低。我国高校师资力量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我国高校教师对外交流的力度有待加深。
(二)高校教师参与国际交流的面不够广、层次不够深
目前,世界上先进国家的高水平大学多实行的是全方位开放的办学模式,主要表现为学位项目合作模式,包括双学位合作项目模式和联合培养合作模式;非学位项目合作模式,包括海外课程学习、联合课程、暑期学校、海外实习和科研合作等,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模式呈现出多样化、丰富性的特征。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还不够深,面还不够广,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海外课程学习、海外实习和高校教师之间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不够等。我国高校教师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深层次的实质性交流与合作还不够多,我国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和综合性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国际著名企业以及重要科研机构开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合作与交流的潜力还有待开发。另外,我国高校应当注重对国际学术会议的承办,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教授、学者参与会议交流,从而为高校教师提供更多与国外知名学者进行交流切磋的机会。
(三)高校教师参与国际交流的经费不足
在我国高校教育经费来源上,政府拨出的教育经费占社会发展总投入的比重相对比较低;教育经费中,国家拨出的科研、教育经费比例适中,而学费和社会捐赠数量都比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高校缺乏自主筹资意识,另一方面源于政府的政策引导不充分。引进外籍专家、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派遣教师出国交流等需要很大的教育经费加以支撑,经费不足给高校教师参与国际交流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这也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国家应当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强自主筹资意识,鼓励毕业学子和社会人士积极参与高校募捐活动,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四、我国高校教师国际化交流的特点
(一)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各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我国高等院校作为知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在其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科研中,在国际化交流中,都应当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实现观念、思想和价值观的创新,并将新的知识、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实现优秀经典文化的传承,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具有国际视野和素养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国际交流形式相对灵活
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经有所进展,但是范围和规模都比较小,而且基于我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的基本国情,高校国际交流多带有政治色彩。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演变成为一项国家的发展战略,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进步而不断调整、完善与发展。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历史经过了“由国家发动、推动与主导”至“国家主导、高校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发展过程。高等教育合作的模式逐渐多样化,比如:双学位项目合作模式、联合培养学位合作模式、派遣高校教师与学生进行海外课程学习和实习、联合课程学习、引进国际知名教授学者和国际科研合作等。与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相关的政策和项目呈现灵活性和多层次的特点,比如涉及高等教育目的、功能、财政和管制方面的政策;与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运作与服务相关的政策;国际学术交流、国际招生计划和国际科研计划等国际合作项目。高校教师的国际交流在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广泛支持下呈现出交流形式相对灵活,“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进的特点。
五、促进高校教师国际化交流的对策分析
(一)放眼世界和长远,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促进高校教师国际交流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欧美发达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将高等教育作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彰显国家软实力、扩大国家影响力和亲和力的重要渠道,例如美国的富布莱特项目,日本的JSPS项目和英国的首相计划等。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促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一直是我国近30年来在教育层面坚持的目标和方向,例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着重强调了“扩大教育开放”,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的教育发展与改革,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这样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何将之转化为高校和机构国际合作的战略,落实到高校行动之中,还存在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比如高校的国际合作中,重形式轻内容、缺乏系统规划,甚至有的高校仅仅将国际交流与协作停留在宣传层面等。鉴于此,在促进高校教师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应当首先从国家的角度高瞻远瞩,求真务实,通过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的平台,展示和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更加有魅力的国际形象,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实现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
(二)更新教育观念,拓展国际视野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美国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科尔也认为知识无国界,教育关注的是整个世界。在法国,坚持大学的开放性是近年来政界和教育界的共识。然而,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封闭思想的阻碍,我国的高等教育合作进程虽然有所加速,但是仍然缺乏比较强烈的国际合作意识和国际竞争意识。因此,我国应当加强高校教师和学生教育观念的创新,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和更新高质量人才观念,并实现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的创新,培养符合全球化发展潮流的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三)营造高水平交流环境,提高高校教师国际对话能力
一所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高低最终还将取决于这所大学是否具有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学者。从响应国家“双一流”建设号召的高度,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对话能力,需要为高校教师提供高水平的交流环境。一方面为高校教师出国学习深造提供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应当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到高水平的大学交流和深造,使他们与国际上的高水平学者进行学术接轨。再者,对国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和研究型大学,应当加强支持力度,引进国外知名学者、教授、专家参与授课、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氛围。
结 语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势不可挡。响应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号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教师国际化交流,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提高教师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是推动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也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培养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
版权所有 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 - 必赢线路检测3003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备号:京ICP备10036465号-1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