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1,刘兰2,卢旭2
(1.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2.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人力资源作为区域科技进步的内生动力,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力量。为了集聚高质量人才实现高效益发展,自2017年初武汉推出“百万人才留汉计划”以来,至今已有40多个城市颁布了招才引智政策,“人才争夺战”已成燎原之势。
近年来,重庆经济持续逆势上扬,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截至2017年底,全市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209万人,其中包括“两院”院士16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9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04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4人。面对“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的态势,重庆加快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实施,提出了“集聚万名高端人才,培养十万产业人才,开发百万紧缺实用人才”的目标。围绕人才集聚目标,还需分析现有的人才总量和结构,对标“八项行动计划”实施,摸清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制定合理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一、“人才争夺战”发展态势
目前,参与“人才争夺战”的城市,包括国家批复的9座中心城市,及长沙、杭州等部分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香港近期也将推出一项为期3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各地的人才争夺愈演愈烈。经分析,本次“人才争夺战”的动因源于对人力资本红利的争夺,各地发布的引才政策各有侧重,人才集聚效应明显,但同时也带来了“抢人”变“抢房”的负效应。
(一)“人才争夺战”爆发动因
本次“人才争夺战”主要包括两个战场:一是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为主的“人才争夺战”;二是以武汉、西安、南京等其它新一线和二线城市为主的“人才、人口争夺战”。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人口数量红利消失速度加快,同时创新发展对人口质量的要求提高。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预计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人口数量红利渐趋消失。与此同时,随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生活和竞争压力加大,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开始积极主动地从北上广深抢夺高素质人才,希冀通过优化人口结构、集聚高质量人才,将人力资本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各地引才政策各有异同
在此次“人才争夺战”中各地发布的引才政策主要聚焦于人才安居、人才服务、孵化平台、激励保障等方面,引才对象也主要瞄准高端人才,结合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实际,各有异同。
相同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重点均围绕高端人才引进。各省市都把“高、精、尖”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作为引才的重中之重。内蒙古对事业单位刚性引进的人才,最高在第一年给予1亿元实验室建设及科研经费支持,次年起5年内每年给予1000万元,是目前中西部人才引进支持力度最大的地区。二是优先落实户籍和社保政策是热点。为了让引进的人才能够长期稳定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包括北京、上海等地均将落实户籍和社会保障政策作为人才引进的优先之举。
不同点源于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差异,各有侧重。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主要通过户籍改革、用人制度改革等方式,重点吸纳“高、精、尖”的创新拔尖型高层次人才。如上海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风险投资管理运营人才等五类人才,可以直接申请落户。武汉、成都、西安等新一线和二线城市,主要通过人才落户、购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吸纳本科及以上人才。西安实施了“史上最宽松”户籍新政,本科以上学历落户年龄放宽至45岁,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不设年龄限制。义乌、宜春等中小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主要通过“给钱、给奖励”的手段,吸引大专及以上的中高层次人才。如义乌通过对大专以上人才实施住房全保障、子女入学全解决等方式填补中高层次人才的空缺。
同时,除政策加码,多地另辟蹊径,新招频出。深圳邀请马蔚华、王石、王传福、徐少春等20位名人荐才,将其推荐的人才直接认定为高端人才,给予相应的待遇。上海浦东提出建设海外人才局,武汉成立招才局,西安成立“招才引智委员会”,作为市委、市政府招才引智工作专门机构,策划开展系列招才引智推介活动,量身定制“招才项目”。
(三)引才的正负效应明显
本轮“人才争夺战”,打破了“唯北上广深不能去”的传统观念,人才开始向成都、西安、武汉等中西部城市聚集,初步改变了人口从经济不发达省份流向经济发达省份的趋势,西安、武汉等省市的引人成效突出。西安自今年3月份推出新政以来,一季度市外迁入共244978人,同比增长了近10倍,其中博士以上392人、硕士研究生6689人、本科74960人、大专50233人,人才引进9851人;武汉扭转了持续多年的2/3高校毕业生流向沿海发达地区的状况,2017年吸引了30.1万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新落户14.2万人,分别是2016年的2倍、6倍,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同时,“人才争夺战”也带来了负效应,导致多地楼市热度飙升。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4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显示,同比涨幅居前的10个城市中有6个是发布人才新政城市。4月份,哈尔滨新房同比上涨12%,居全国首位;西安则一度出现房荒现象,同比上涨11.2%。
二、重庆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及需求分析
面对“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的态势,重庆也在研究制定引才政策。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分析科技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预测科技人力资源需求,为制定引才政策提供参考。基于中国科协对科技人力资源的界定范围,即“接受过自然科学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以及虽然没有接受过自然科学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但实际在科技相关岗位上工作的人”,结合科协对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口径,从“职业”和“资格”两个维度,利用大数据信息采集手段,通过科技统计年鉴和知网、万方、维普等期刊论文网站,及佰腾专利数据库等收集与分析数据。
(一)发展现状
近6年来,重庆科技人力资源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78%。2016年,达到202.17万,较2011年增长了近50万,男性占比超过75%,中青年约占80%,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总量的47.73%。
一是总量状况。近年来,全市的科技人力资源占比全国总量总体上呈现走低态势,2016年为2.25%,低于2011年的2.39%。同时,全市的GDP占全国总量保持增长态势,2016年为2.38%,高于2011年的2.05%。反映出经济的快速增长还需更多的科技人力资源提供支撑,人才引进成为必要。
二是结构状况。学历结构方面,总体素质提升较快,到2016年,本科以上学历人数达96.46万人,占比总量的47.73%,较2011年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性别结构方面,男性总量仍远大于女性,男性占比保持在73%~75%左右,女性占比近年来略有增长,2016年达到26.06%。年龄结构方面,39岁以下的中青年占比总量约80%,其中30~39岁占34.41%,29岁及以下的占43.42%。
三是分布状况。机构分布方面,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和企业,2016年事业单位占比52.7%,企业占比较少,仅为33.4%,与目前企业的创新能力低呈现相关性,表明由于科技人才的缺乏使得企业创新能力较低。区域分布方面,通过与GDP结合分析,发现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与GDP总量存在一定相关性,全市的科技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渝北区、渝中区等主城九区,占总量的46.6%,GDP占全市总量的40.0%;分布最少地区为经济欠发达的酉阳县和城口县,科技人力资源仅占全市总量的1.2%,GDP也仅占全市总量的1.0%,反映出科技人力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行业分布方面,制造业占总量的65.4%,教育占20.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8.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仅占2.1%,与我市以传统工业为主,占比工业总量约70%近似,反映出人才集聚与行业发展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二)需求预测
为了更好地引进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综合考虑重庆产业发展需求,本文采用灰色和回归组合模型对2017—2025年重庆的科技人力资源供需进行了预测。
一是总量方面。2017—2025年,供求缺口仍然突出。到2025年,供给总量在332万左右,但需求总量超过350万,供需缺口超过18万人,占供给总量的5%。
二是结构方面。R&D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层次人力资源紧缺状况更突出。到2025年,R&D人员需求总量达19.8万人,供给不足17万人,缺口超过2万,占需求总量的10%。
(三)趋势分析
通过现状和需求分析,未来科技人力资源开发需解决三大问题。一是供需缺口和结构不足,需加大对本科及以上人才引进,各产业领域发展所需的研发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是核心。二是引才需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到2020年,全市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需要研发人才6万余人,还需结合各产业发展需求定向招才。三是引导人才流向企业。人才引进后,还需在人才的流动方面加强引导,鼓励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三、重庆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一是从人才挖掘层面着手,建立重庆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数据库。基于重庆市科委“科技人才库”等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信息挖掘手段,建立“重庆人才大智库”,发挥平台基于大数据定位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信息筛选、甄别和推荐功能,挖掘创新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同时,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借助第三方机构力量,编制《重庆人才发展年度报告》,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重点体系进行分析,为政府决策和用人单位持续提供各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市场分析和趋势预测。
二是“理性”制定政策,引进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围绕“八项战略行动计划”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对我市现有的人才总量和结构分析,摸清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人才需求行情,制定“招才地图”,“量身定制”招才项目。同时,还需“理性”制定招才引智政策,借鉴杭州、长沙对人才实施分类认定,设置本地紧缺人才目录等方式,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实行更精准、更专业的引才。
三是设立招才局,协同精准招才。目前,重庆已出台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鸿雁计划”等多项引才政策,但尚存在政策碎片化、配套政策不完善等问题。同时,人才工作涉及组织部、人社局、科委、经信委等多个部门,尚未实现统筹整合,难以合力推进人才引进。因此,可借鉴武汉招才模式,设立重庆招才局,将各个部门招才引智职能统一规划,减少部门职能交叉,并对全市的各项人才工作职能、人才政策、人才专项资金进行统筹组织、实施和调度,形成引才合力。统筹实施“鸿雁计划”“巴渝工匠2020”等计划,形成统一的管理运营引才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引进一批世界顶级产业科学家、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亟需的战略新兴产业人才。
四是争创科技创新中心,集聚全球一流人才。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是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目前上海张江、合肥、北京怀柔已获批,武汉、成都、南京、西安等地也在积极申建。重庆可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和重庆科学城建设,积极争取申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一方面,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优势,依托中科院、重庆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研发能力建设国家实验室,吸引超算中心等大科学装置落户;另一方面,依托重庆高新区的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庆中科智能技术与工程学院、北大经济学院西南分院、重庆大学国际学院等一批研发机构和高校,推进重庆科学城建设,从而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的集聚。
五是加快平台建设,让人才得以“尽其才”。经分析,重庆现有1234个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的源头,区域产业特色的“创意核”,集聚了1.2万高端人才,提供了各产业领域人才发挥创新能力的舞台。在注重人才引进的同时,还需加快打造高端人才集聚载体,构筑人才事业平台。苏州新加坡园区、武汉东湖分别瞄准生物制药、光学通讯等重点产业,建设独墅湖国际科教园区、“千人计划”集聚园区等平台,重庆也要加快建设两江新区科创城、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平台,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集聚并提供其创新发展的空间,使其能够“尽其才”,为重庆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协2017年度调研课题项目“重庆市科技人力资源状况和发展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7KXKT01)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
版权所有 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 - 必赢线路检测3003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备号:京ICP备10036465号-1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