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隋映辉(青岛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长)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是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为数不多的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先进技术,实现产业化、国际化的成功典范。作为具有中国特色、品牌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轨道交通产业是我国实现科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识。本文通过对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瓶颈的透视分析,梳理制约轨道交通产业配套发展的若干共性问题,归纳了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配套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加快轨道交通产业配套建设,实现轨道交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国内轨道交通产业配套概况
1.发展概况
国内外轨道交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带动了一批为轨道交通建设配套的轨道交通相关产业的迅速崛起,也为完善轨道交通产业链,加快集群配套建设,拉动经济增长,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目前,国内有14个主要城市已经建成并将持续完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25个城市正在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随着国内大力推进城市轨道建设,未来20~30年,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处于快速增长的发展机遇期,市场增量巨大,规模效益不菲,到2020年仅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的市场总需求保守估计将超过1.2万亿元的规模。特别是随着国内相关重要装备技术能力的提升,轨道装备的国产化率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对配套及下游产业的介入式发展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国内城市抢抓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机遇,纷纷出台战略、政策和规划,加快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广东、山西和重庆、唐山、长春、南京、成都、常州、江门、株洲等地,高度重视产业“本地化”配套的带动作用,重视破解轨道建设相关产品设计、运营、维修的本地化配套瓶颈问题,分别提出了打造“轨道装备制造业基地”“千亿销售的轨道交通产业”“国家轨道交通总部基地”“中国动车城”等战略目标。各城市通过引进大院、大所乃至国外战略合作者,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轨道交通产业园,推动本地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配套化发展。
如广东与铁道部合作在江门建立城际轨道车辆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要求各配套商按照整车配套要求做好配套计划。近期规划每年新造整车200辆、中期为每年400辆、远期为每年700辆。将拉动本地五金制品、机电、玻璃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并大量引入与轨道交通车辆修造配套的新型铝合金型材、新型不锈钢、微电子设备、高精度电气控制设备、精密气动设备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进而带动形成上千亿元的产业规模。
吉林省将长春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定位在:以北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以长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为载体,瞄准国家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大力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建设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铁路客车和城市轨道客车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尽快形成1000辆高速动车组、1000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生产规模;优先发展转向架及传动系统、制动及连接系统、安全及电子系统、牵引及动力系统四大配套体系,提高研发、设计、制造能力,进一步推进配套零部件产品的本地化生产。全面实现两个“新突破”,即:做强、做大轨道客车交通装备优势产业,巩固核心地位,打造世界级的轨道客车交通装备制造基地。
2.青岛轨道交通产业链
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中,轨道交通产业链较为齐全的城市主要有青岛、株洲、常州等。但株洲、常州的轨道交通产业并没有主机厂为依托,企业主要集中在车辆内装、车窗、车门、座椅、空调等。与株洲、常州相比,青岛轨道交通的产业链更为齐全,轨道交通基地内有企业155家,规模以上企业56家,形成产学研合作、集高速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铁路客车、高原客车于一体的完整终端产品结构。
同时,有主机厂四方公司、四方庞巴迪作为龙头企业,形成了两家龙头企业拉动、61家企业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本身生产整车,国内很大一部分的城轨车辆都是四方厂制造。又有具备技术研发能力的装备制造企业四方所,以及欧特美、威奥等生产较次要配件的企业。以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与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青岛轨道交通产业企业,在国内城轨行业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与知名度,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在国内领先。
二、青岛轨道交通产业配套的主要问题
以中车四方机车为龙头的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然而在本地的配套率仅为20%。对外采购额有上百亿元,在青岛本地的采纳量仅占1/5。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青岛轨道交通关键零部配套等方面的差距较大。主要问题如下:
1.轨道交通产业融入政策不强
青岛轨道制造企业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但长期以来,央企与地方政府始终将其定位在“中央驻青企业”。地方政府抱着“金矿”却不积极挖掘,央企以“驻青”敬而远之,融入地方产业政策的意愿不强。在争取地方优惠政策和重大项目方面,四方机车等大型企业依托中央支持,比起同行其他轨道交通企业也有差距。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对地方产业的配套率、经济贡献率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制约了地方经济与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青岛轨道交通建设及其重大项目上马迟后,加之在新产品开发、税收优惠、科研转制企业扶持等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研发政策并未向轨道交通产业倾斜,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产业配套明显滞后,零部件产业聚集度不高,关键部件配套企业不得不另择他途。
2.轨道交通产业配套协作不够
央企与地方企业隶属关系始终制约着轨道交通产业配套协作。产业集聚效应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行业内外企业之间关联度较小,地方中小零配件企业一般围绕大型主体企业配套,而这些中小企业产品却往往很难打入主体企业,主体企业的技术、配套渠道和管理优势未能形成聚集力和扩散力,资源整合优化不够。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业涵盖了从技术研发、核心部件研制、通用部件加工,到整车系统集成的各个产链结点,同时还具有若干行业标准制定权,有良好的技术渠道和先进的生产设备,有一批技术基础好的专业技术人员。但是这些资源分散在“同类不同行”的企业,缺乏对加工能力强的零配件中小企业实施有效的整合优化,导致资源长期闲置、转移或流失。
3.利用本土市场配套本土产业不力
作为国家机车生产科研基地,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由地方政府投资建设,采购地铁、轻轨等城轨车辆购置费用占总投资的40%多,各城市投资建设城轨交通大都利用本地城轨市场扶持本土轨道装备制造产业,在设备购置方面设置有利于本土企业的条件,培育本地车辆制造龙头企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如利用本土市场发展本土产业较成功的城市有:南京、上海、沈阳地铁和京津唐城际轻轨。青岛虽然建立“轨道交通产业园”,出台的产业规划涉及轨道交通链建设,但在产业集群链接、配套服务及政策倾斜等方面,项目不明晰,政策不落地,措施不给力。
4.下游配套型企业的加工制造能力低
机车制造涉及电气技术及相关产业;减振技术及相关产业;钩缓技术及相关产业;制动技术及相关产业;工程装备及相关产业;试验研究与技术服务等,都具有高技术、高加工等特征,而地方中小企业配套转型不积极主动,制造能力与配套技术不对接、难提高。以轨道制造产品铸造、锻造、精加工为例,在青大多数配套加工企业的能力不足,精密制造加工工艺相对落后,精加工做不了,低加工做不好,本地加工配套订单多数都被河北、江苏等周边地区企业获得。
5.产业配套服务的环境建设滞后
轨道交通产业建设及配套需要完善的环境条件。如建设产学研资介平台,积极引进、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一系列的政策配套措施。由于轨道交通产业的研发制造要求较高,一个本科生、研究生招入企业,至少要实习五年才能胜任,但因为轨道交通生产、研发企业大多远离市区,教育、医疗、薪酬、子女入学、住房等配套措施不落实,专业技术人才引不进,已引进的人才留不住,导致建设、运营、管理、经营、研发和生产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三、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配套经验借鉴
在轨道交通产业配套方面,国内一些典型城市经验值得总结。这些城市通过创新招商方式,积极承接轨道交通产业技术转移,在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配套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对培育轨道交通产业品牌、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推进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及配套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株洲
株洲市是“中国电力机车摇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里已经聚集了以南车株机、南车株洲所、联诚集团、南车电机、九方装备、中铁轨道等重点企业为核心的规模以上相关企业73家,并形成了以电力机车、城轨车辆、铁路货车、铁路道岔、车载电气系统、铁路工程机械等为重点的多类别产品系列。南车时代、南车株机、中铁轨道等专业从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企业,其品牌优势明显,形成了以电力机车、城轨车辆、铁路货车、铁路道岔、车载电气系统、铁路工程机械等为重点的多类别产品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由50%提高到70%,交传货运重载干线机车、城轨车辆、铁路货车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40%、25%和10%以上。已成为国内外最大的重载交传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及其配套系统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目前,株洲抓住国家全面实施2万公里干线铁路建设和大城市地铁、轻轨建设计划的契机,瞄准国家拟安排的铁路建设投资超过2万亿元,全国20个大城市将安排2万亿元资金建设地铁与城市轻轨的机遇,精心规划这些投资,制订每年2500亿元左右的装备采购资金计划,迅速启动《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以位于石峰区的田心高科园为核心,打造25平方公里的中国轨道交通科技城,使之成为株洲市千亿级产业园区。
在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企业及零部件集群建设方面,株洲经验如下:
首先,不断完善“龙头+网络”模式,加大推行“龙头+网络”集群及零部件生产配套的前置条件。进一步强化具有影响群体绩效的龙头企业,集聚从事轨道车辆标准件(非核心部件)研制的企业;提升具有抢占竞争高地的核心能力;消除长期资源分割造成企业单打独斗的弊端,将研发资源、配套资源、供应链资源形成综合优势。
其次,充分利用主体型企业(株机公司、时代电气、南车电机)在轨道交通车辆制造行业50年的历史积累,拥有8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检验中心)。通过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加拿大庞巴迪、日本三菱株氏会社等国际巨头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轨道车辆技术,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掌握大功率电力机车和城市轻轨制造核心技术。建有2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拥有包括137名副高以上职称的技术专家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为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技术成泉.同时拥有国际、国内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
第三,进一步挖掘自主品牌资源。株洲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企业雄厚的技术研发能力,造就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株洲产”的品牌形象。在电力机车领域,株机公司先后研制成功了“韶山”系列12种交直机车、“奥星”等3种交传机车和“蓝箭”“中原之星”“中华之星”高速动车组牵引机车和“神龙”大功率机车。在地铁车辆领域,通过为上海、广州、香港等城市地铁提供高品质的运输车辆,也树立了“株洲产”在城轨车辆市场的良好形象。
第四,充分利用空间比较优势,与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发展相配合。长株潭被国务院批准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作为湖南省经济最为发达、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其一体化进程不可逆转。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也将成为长株潭城际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株洲轨道交通产业与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发展相配合,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备和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存共生、以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为纽带的核心区组团。
2.重庆
作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重庆在城市轨道交通的零部件研制、开发和材料供应等方面都具备生产轻轨车辆的基础和比较优势。重庆轻轨二号线建成后,企业已拥有一定的轻轨系统及车厢建造经验,且有一定产业支撑,如西南铝业、重庆船舶、重庆机电控股等分别为已投入商业运营的轻轨二号线提供了相关配套设备,一些关键性技术也是自主完成攻关设计。目前重庆已实现约70%的轻轨轨道设备由本地制造及部件配套。
同时,重庆加大轨道交通产业的园区建设,2011年5月23日重庆两江新区千亿轨道交通产业园龙头项目——中国北车西南产业基地开工,整个项目达产后,预计将形成年产400亿元产能,为重庆轨道交通及配套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重庆与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国北车集团合作,利用企业具有国内国际最先进的动车组、高铁技术水平,建设北车西南产业基地,主要包括城市轨道车辆维修组装、城际轨道车辆生产、西南动车组维修、轨道交通车辆关键零部件配套及新兴产业五大板块。其中,城市轨道车辆维修组装基地,将以先期进入两江新区的北车集团重庆长客城市轨道车辆有限责任公司为基础,建设北车集团在西南地区的城市轨道车辆维修组装基地;城际轨道车辆生产基地将形成年产500辆城际轨道车辆的制造能力;西南地区动车组维修装备基地将具备500辆/年的轨道、地铁组装能力及100辆/年的维修能力。
两江新区依托北车集团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轨道交通车辆关键零部件配套基地建设,围绕车辆制造组装,完善产业链,培育电力牵引、信号、制动、通信等核心零部件的配套产业基地。二期将达到年产城市轨道交通车辆500辆和车辆维修100辆的生产能力,同时带动相关零部件配套产业发展,打造一个“立足重庆,幅射西部”的轨道交通设备产业制造基地。
在轨道交通零部件产业配套方面,重庆的经验值得借鉴:
(1)服务市场需求,拉动产业配套。针对市场需求和建设要求,重庆提出45%的本地化配套目标,加快实现城轨车辆“本地化”。当年就生产出200~300辆城轨车厢,满足二号线延伸段以及一、三、六号线的使用。2012年力争生产500辆,并实现零部件大量本地化配套生产。
(2)招商引资,股份合作。重庆长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有限责任公司,由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重庆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和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按4∶4∶2的股份出资组建,注册资本1亿元,主要从事轨道车辆的生产制造及维修。该公司一期工程将以“组装为主,维修为辅”,逐步发展的战略,形成合理的产业区域布局,形成年制造500辆车和维修100辆车的生产能力。
(3)依托园区建设,提升配套水平。重庆以两江新区为基地,把轨道交通产业列为战略性产业加以重点培育和扶持,并且打造千亿级的轨道交通产业园,随着北车集团的入驻,对于两江新区轨道交通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重大,也提高了产业配套的聚集度。
四、推进轨道交通产业配套发展建议
加快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要破解地区、行业瓶颈制约,通过集聚各方资源,实施轨道交通配套产业工程,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配套转型升级,逐步实现整车生产、系统配套、工程总包的产业链系统,促进轨道交通产业可持续发展。
1.实施产业配套战略,促进协作发展
按照“围绕关键零部件、优化整合产业链、服务整车配套、拓展国内外市场”的基本思路,组织研究“轨道交通产业配套发展战略”,编制《轨道客车和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包括轨道沿线的功能布局、站点业态以及综合体开发等,包括轨道建设带动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产品选择、发展目标、带动路径和扶持政策等,促进轨道交通产业投资结构和布局结构的整合,为国内外轨道交通重点产业、研发中心的转移提供高水平、专业化、多功能的配套。通过改善空间布局,优化协作流程,实现产业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打破行业樊篱和地区划分,主动加强与四方机车等企业的有效对接,促进青岛企业与央企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先进网络、优良服务、优势地位,发挥轨道交通“品牌特色”“技术优势”“独特功能”,加快产业技术一体化进程,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配套和园区功能区建设与城市创新结合起来,走促进产业协作、“互补双赢”的发展之路。
2.建立配套推进机构,树立城市轨道名牌
成立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协调发展领导机构,由市领导任组长,相关辖市区及市发改、经信委、科技、财政、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协调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及配套发展。设立轨道交通产业配套办公室。建立轨道交通产业名牌战略推进机构,出台名牌扶持政策,加强对实施轨道交通产业名牌战略的引导和协调,加快名牌产品产业链的形成。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措施配套南车四方机车车等产品生产、技术研发,促进轨道交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转型,带动原器件、原材料等配套企业的聚集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动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加快创新步伐,实现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及配套建设的新突破。
3.立足配套服务,实施专项工程
设立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配套服务中心,负责指导全市轨道交通产业配套,以及零部件产业群建设等发展问题。按照产业链和供应商分布对零部件工业投资,制定扶持中小型企业配套的优惠政策。同时,推进实施专项工程:一是按照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方向,积极组织实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专项工程和装备制造业重点新产品开发专项工程,加大投入力度;二是把轨道交通产业科技列入本地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重点,并每年给予专项配套资金;三是组织规模以上重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制定技术进步五年计划,并纳入全市制造业重点技术改造专项计划和重点新产品开发专项计划,滚动实施,促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制造能力和管理水平全面升级。同时,对开发整车及配套企业给予重点政策支持,企业三年内围绕整车及配套投入的资金利息由政府补贴,对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企业购买关键设备提升产品档次的技改投入给予贴息。并集训配套专业人员,等。
4.加大轨道交通产业资源的整合力度
积极推进轨道交通产业、科研资源整合。青岛轨道制造企业、研究机构力量雄厚,在关键零部件研发和生产制造方面有优势。要充分用好这些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整车生产能力。相关企业也要加强协作,使更多的有条件的机械制造企业介入轨道交通产业,抓住国家加大铁路建设和地方加快城轨发展的难得机遇,着力提升零部件的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做强做优产业链,促进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一是制定政策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入园发展;二是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企业通过内联外引方式配套成龙;三是鼓励大型企业开展投融资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引进、消化、吸收工作;四是设立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
5.加快建设“轨道交通产业园”
通过与集团进行战略协商,以青岛高新产业区四方机车研究所工业园的一期、二期的产业化生产基地为基础,划拨土地组建以四方机车为龙头的“轨道交通产业园”。将园区统一纳入全市工业园区规划,并成立园区产业集群配套专门机构。同时,为加快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及配套基地建设,补贴地铁初期运营的财务亏空,政府可以轨道交通基金专项或集团控股合作建设“轨道交通产业园区”。对入园配套企业给予统一、专项的政策扶持,加快引进或配置关键部件配套企业,做强做大产业规模。
6.鼓励外包配套,建立配套业务组合
支持金融部门设立“扶持轨道交通企业配套发展专项资金”,为中小交通装备制造配套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鼓励中小型企业积极参与轨道交通产业“外包”配套服务。根据轨道交通产品结构调整要求,可实施轨道交通产品配套的定单合作,按照对接协商、中介服务、签约成交等配套服务,加快与轨道交通相关企业高端收购、产权转让、相互持股、产业置换的市场化交易与合作。在具体招标政策上要针对配套能力强的成套设备,设置规模合适的标的单独招标,加强在二次招标时运用本地产品的力度。可要求投标方将产品配套在标书中有所体现,或考虑设置本地产品配套率高者优先的条款。可根据市场需求的城市或地区,组建有关轨道交通合作机构或办事处,促进对轨道交通产业技术产品的供应和零部件配套的异地合作。
7.加大产业配套项目的招商引资
制定轨道交通建设本地化重点产品招商目录,及时发布轨道交通建设带动本地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设备信息及相应的扶持政策,产品目录侧重本土有基础的重点领域,鼓励相关行业和企业加快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积极开展产业链定向招商。围绕“建链—扩链—壮链”,重点招引上下游配套企业,不断优化和做长产业链;坚持“三为主”:以招引轨道交通大企业和知名企业为主,以招引轨道交通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为主,以招引国内轨道交通研发机构为主。加快从零散的项目招商向集中的产业链招商转变。针对轨道交通大型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配套要求,积极引进上下游企业入园,建立配套产业链。有针对性引进在产业链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企业,并以核心企业、主导产业为依托,把主导产业链纵向做长、总体做强,形成产业配套群。同时,以技术链提升产业价值链,择优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8.加快组建轨道交通产业协会
由政府协调推动,组织成立产学研资介为一体的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产业协会。协会主要促进企业间的有效整合,形成企业间联合的优势,共享市场资源,提高轨道交通系统核心竞争力,扩大轨道交通系统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建成现代轨道交通系统国产化基地, 形成轨道交通产业链,推动轨道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共创轨道交通系统的品牌效益。协会可以龙头企业为理事长单位,其他配套企业为成员单位,组织内各成员单位法律地位平等。协会通过为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企业提供战略协调、产业配套、信息共享、人才交流平台,加速形成集群内共同市场、共享融资、共生发展的协调机制。
9.完善配套服务环境,推进轨道交通社区建设
积极推进“动车小镇”的规划编制及实施,加快轨道交通产业社区建设专项配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轨道交通产业园区内旧城改造、公益性设施建设以及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由于社区配套建设牵涉到各方利益,且投入较大,要采取“急需先建”的基本原则,避免任何不同利益方偏离配套建设的投入动机,注意选址不当、配套不全、居住不便、生活成本较高等问题。配套建设的重点,要围绕轨道交通产业园区生活配套区建设为导向,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及员工住房配套设施建设为基础,采取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和商品房分片建设,形成“3+1”的配套保障性住房体系,加快交通、教育、医疗、购物、娱乐及商业中心的配套建设。
【关于作者】
隋映辉,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青岛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山东科技大学科技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等。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
版权所有 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 - 必赢线路检测3003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备号:京ICP备10036465号-1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