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区2.0”新特征与中关村战略转型的方向

日期:2021-11-23        来源:《科技中国》2021年第十一期pp.33-35

字体:【

  文/冉美丽(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自创区)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攻坚之地和示范之域。自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自创区建设发展走过了十年,正在进入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自创区2.0”时期,顺应新阶段自主创新的需要,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中关村提出“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的新要求。作为全国首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需要适应新形势、担当新使命,突出技术攻坚和创新溢出功能,做好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突出系统设计、机制引领、产业优化、生态协同的新思路。

  一、“自创区2.0”时期的新形势特征

  对照“自创区2.0”与“自创区1.0”,二者相同之处在于全球经济受到重创,发展动力不足陷入低迷,科技创新被置于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所不同的是国际环境与国家目标、技术基础、创新范式与增长动力、创新生态等呈现出不同特征。归纳起来,自创区2.0主要特征表现为:

  第一,全球竞争态势突变和国家战略任务发生变化。当前全球迎来新一轮科技竞争。过去十几年,全球知识、资本、人才流动频繁,科技创新合作深入而广泛,形成要素资源有序流动、分工明确的全球合作模式。然而2018年美国发起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和科技打压,视我国为战略竞争对手,科技竞争态势不断加剧,知识产权壁垒的抑制作用不断强化;2019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严重受阻,全球商品与服务的交往出现重新洗牌,呈现资源重新配置和资源价值再创造。与此同时,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的战略任务。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我国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

  第二,技术交叉融合更快速,技术主权竞争更加激烈。以云计算、区块链、量子信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作为主导技术加速扩展,与生物、材料、能源等技术加速融合,不断产生新业态。技术、数据等要素与资本加速结合创造更大价值,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各主要国家和经济体不断争夺数字经济的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等的技术主权。

  第三,创新内生驱动更关键,创新范式加速调整。由政策红利吸引的创新创业的外源性发展演变成自发的内驱式创新发展。一方面,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优化,创新链与产业链加速对接成为可能,各个地区创新政策密集出台稀释政策红利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互建海外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组织模式,促进创新要素间良性互动。激发创新主体内生动力的创新模式、创新生态体系,变得愈加关键和重要。

  第四,开放包容创新生态更重要,全球合作竞争成必然。创新要素跨区域、跨国境流动和整合成为常态,多主体、跨区域、多维空间的协同创新不断重新配置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技术、资本、人才等全球要素集聚、融合与调整,协同创新、融合创新更加必要,全球范围内新技术、新赛道、新规则的竞争不断加剧,创新关注的焦点更多集中在气候、能源、健康等人类的共同诉求上。

  二、自创区2.0时期中关村的新使命

  作为我国建设的第一个自创区,中关村自创区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中,不仅肩负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地和自主创新的试验地功能,更担负技术攻坚之地和创新持续溢出之地的重要角色,做到“高水平创新、高质量发展、高标准示范”。

  第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做好高水平创新和自立自强的引领者。国家自创区作为中国创新的窗口和国家级科技创新高地,始终是原始创新的主要承担者和关键驱动者。新一轮科技革命下前沿科学技术竞争合作愈加激烈和复杂,需要加强科学技术的积累与积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原始科学带动新技术、新技术带动新产业和新业态的科技创新闭环。不断提升自创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攻关能力、产品研发竞争力,提升创新文化和创新意识,营造有利于多主体互动融合创新发展的政策生态与制度生态。在关键领域、关键技术上做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引领。

  第二,增强科技产出效能,做好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质量、高效益产出是国家自创区建设的应有之义。发挥各类优势资源与社会力量集聚的优势,加速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科技到经济的融合,实现硬科技、核心关键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在新的发展阶段真正实现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落实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求,真正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价值增值最大的区域。

  第三,提升创新生态的吸引力,做好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典范。促进创新主体深度融合,推动人才、资本、技术要素在创新主体间有效协同,营造公私友好型多主体、多元化互动的创新生态。在跨区域、多中心、个性化的创新节点上推进协同,创造更具创新活力、更具辐射引领的特色示范。宏观层面,聚焦资源流动与配置、央地协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观层面,更加强调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场景的打造,产生新的经济动能;微观层面,激发企业依靠创新求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中关村再造创新之核的路径建议

  对标自创区2.0时期的使命,中关村要再造创新之核,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突破,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抓手,以营造开放协同创新环境为重点,打造技术攻坚之地和创新溢出之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互相支撑、良性循环。

  第一,强化系统性思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关村要以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为契机,做好央地协同、部际统筹协调。一方面,优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统筹协调机制,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国家队与地方队的协作,发挥大院大所资源积聚、产研融合的优势,推动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三城联动”,增强科技创新高质量供给。另一方面,适应融合趋势,在信息、生物、材料等战略领域,增强颠覆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的甄选能力,设定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引导高校院所基础研究与企业技术开发深度融合,加强内外协作,加大对多种技术路线的持续支持力度,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国家发展创造新动能。中关村要围绕国家战略承担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重任,探索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争取获得清单式的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一方面,以数字融合治理为基础,探索科技创新治理的基本框架。向改革要红利,承接下一轮国家科技创新中长期规划的政策试点。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法治环境,推进新兴产业支持和监管、财税金融、人才与开放等的系统性改革。加速资本技术融合、跨部门深度融合,提升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探索“揭榜挂帅”“科技悬赏”“赛马制”等模式,推进科技人员激励、技术产业化应用、协同创新等改革新举措。以中关村论坛、国际科技组织、科学自治组织为平台,探索适应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模式,汇聚更多全球科学家、创业者、投资者,再造中关村创新之核。

  第三,错位发展,构建科技引领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中关村要发挥北京特色优势,加强区域深度协同,突出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活跃区域性产权交易,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建立适应数字变革的新技术-经济范式治理体系,做改革先锋者。既要与长三角的杭州、温州,粤港澳的深圳、广东等自创区开展协同合作,也要错位发展,突出北京高精尖产业前沿引领优势,增强信息软件、生物医药、先进制造设计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与产业长板。以新经济、新技术发展为契机,在软件开发、生物医药、数字金融、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领域探索特色园区新试点,构建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特色产业体系,打造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第四,优化开放包容、群智共创的协同创新生态。中关村要发挥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作用,培育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造产学研有效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创新生态体系,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一方面,要从创新管理向创新治理转变,增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新技术与制度环境、人才政策之间的互动,用好人才,服务好企业,激发更大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减量发展与突出优势相结合,推动大政府向有为政府转变,做好协调可持续创新生态的守夜人,营造“群智共创”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